上海7月4日电 (记者 邹瑞玥)上海交通大学在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,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万斌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七年,经过无数次实验,首次以常规化学方法实现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,可使青蒿素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,每年有望把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拉回。
去年9月,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的发现者、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获颁有诺贝尔奖“风向标”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,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。
张万斌介绍,上世纪70年代,当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“青蒿素”能治疗疟疾时,令全球医学界欢欣鼓舞。但高兴之余,人们发现,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,使得该药生产成本很高,药价昂贵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感染疟疾患者多达3-5亿人,将近100万人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。
青蒿素的来源是中药材黄花蒿,黄花蒿素有“贵族药”之称,在全球范围内,只有中国部分地区生长的青蒿才具有工业提取黄花蒿的价值。而且在种植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,产生大量的废弃物,提取效果也并不理想。
如何进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,形成规模化生产,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。几十年来,各国科学家投入巨额经费努力破解这一难题,尝试用化学合成方法来大量制造青蒿素,但见效甚微。张万斌领衔的团队从2005年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。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努力,发现一种特定催化剂,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高收率地得到青蒿素。据介绍,该方法合成路线短,收率高。因无需光照等特殊化学反应条件,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。
张万斌称,保守估计,这种方式可使青蒿素提取降低约50%的成本。目前该成果已完成专利布局,准备申请国际专利。大约2至3年内有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。